(2022年初秋,陈可英和来自附近山村的小读者们在侯门山上合影。)
(2018年六一节,陈可英和她的“小义工班”在侯门山上举行特别的结业典礼。)
9月17日,星期六,诸暨市马剑镇大山深处的上和村结束了一周的静谧。一个个放了学的小书包”从状元村、马剑村等周边村庄飞奔而来,村中央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顿时童趣盎然。 这个坐落在山头的图书馆,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上和学校,曾承载着周边孩子学习文化、走出大山的希望。2017年,在侯门山走出的“女儿”、越民生义工团负责人陈可英等人的努力下,这个闲置的老学堂以乡村爱心图书馆的形式,恢复了琅琅书声。5年后,记者再度回访,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已成为诸暨乡村文明的一座闪亮地标。老学堂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
“山大王’开门,孩子们来咯!”和过去5年的每个星期六一样,17日午后,陈可英准时叩响了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门。年轻的“守山人”陈帆放下手中的书,笑盈盈地领大家进门。记者眼前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似乎还是当年的样子——一棵雪松,一树海棠,一株红梅和一枝鸡爪槭,还有桂花、青梅、结香与山茶花,相对而立的两排老式平房,老旧而自然。但细看,修剪细致的草坪,挂在枝头的诗句牌,绘制精美的板报,便捷醒目的“共享角”,明亮舒适的阅览室,一半乡愁记忆、一半星辰大海图画的墙绘,都让馆内环境更显雅致。“留得住乡愁,是大家共同的期望。这些年来,我们坚持'以旧维旧优化美化环境。”陈可英说,在此基础上,志愿者们还在操场原址上播撒金鸡菊等花卉种子,修建步道、活动平台,让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书香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,“不变的是乡愁,变化的是阅读的多样化场景。”如今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已不仅仅具备基础的阅读功能。“收藏了5000余册图书的同时,我们还购置了投影仪、电脑等课堂教学设备,可以开展图书露营、戏剧教育、手工制作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。"陈可英是公益人,也是深耕教育3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。5年前,她曾说:“希望公益有不一样的味道,那就是书香味。”在她和越民生义工团的助力下,2017年以来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已开展作家名师讲座、走读乡村活动、陪伴阅读活动等上百场公益主题活动,惠及邻近山村留守儿童、周边乡镇困境儿童、外来建设者子女,上虞、杭州、上海等地青少年也慕名而来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……”海棠树下,12岁的留守少年陈烁宇带着第一次上山的小朋友哼唱着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,这篇勉励修德的铭文,每个登上侯门山的孩子都能吟上几句。共同富裕,要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。作为诸暨市复兴乡村少年宫,侯门山已为数千少年儿童带去知识“财富”。“咱门口的'金字招牌’越来越多了。下个周末韵陶模艺术文化教育传承基地也将在这里授牌。”陈可英喜出望外地说。书香为遇困之人驱散阴霾
采访过半,“书堆”里走出一个扎着马尾、衣着素净的女孩,记者觉得格外眼熟。原来,眼前笑容灿烂的女孩正是“老朋友”小越(化名)。5年前,正上初中的她怯生生地跟在陈可英身后参加活动,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大学生志愿者。因为父亲突然患病、骤然离世,小越一家曾深陷困境,经过“越民生”多年如一日的爱心陪伴和帮扶,母女三人逐渐走出阴霾。怀着感恩之心,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开馆以来,41岁的母亲王见红带着女儿们从受助者转变为志愿者,只要有空就会义务带着马剑山村的儿童到侯门山上参加活动。“小越妹妹小好也接过了接力棒,成为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小小志愿者。”王见红欣慰地告诉我们,12岁的小女儿在书香和爱的氤氲下健康成长。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治愈的不只有像小越、小好这样的山村孩子。这一回,记者还见到了新朋友——30岁的“守山人”陈帆。家住侯门山山腰的陈帆,是当年老学堂里的最后一批学生。学生时代的她成绩优异,却被病魔拦住了读书路,与脑瘤抗争多年的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陈帆再次踏进侯门山乡村图书馆,眼前这个装满了书籍的乡村图书馆“唤醒”了她的读书记忆。因为这个回答,陈可英将图书馆的钥匙郑重交到了陈帆手中。“这里有足够多的书,我想,你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。”在陈可英等人的鼓励下,2020年,陈帆通过成人高考考试,被绍兴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,她也在静静的阅读中,自愿成为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“守山人”。“我要在这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。"在陪伴山村孩子们读书的时光里,爱和希望重新浸润陈帆的心田。“5年过去了,你瞧侯门山变化大不大?"初秋的阳光透过阅览室明净的窗洒进来,陈可英的笑容和当年一样暖。最美浙江风尚绍兴系列报道
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(2018年六一节,绍兴日报记者翁佳美与陈可英、傅延平老师)
(2022年9月17日绍兴日报记者翁佳美与陈可英老师)
(本文转载自2022年9月27日绍兴日报)
推荐阅读: